这段传说故事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壁画上都有记录。大昭寺,更是因为文成公主的一件陪嫁品——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举世闻名。
新华社拉萨4月22日电(记者李键、王学涛)拉萨河南岸的宝瓶山,在沉寂了近半年后,夜晚再次光彩绚丽,与对面灯火辉煌的布达拉宫遥相呼应。一山一宫,共同守望着一段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
目前,《文成公主》的演职人员共计800余人,其中当地农牧民占比95%,他们白天在外务工务农,晚上演出每月可增收三四千元。
越来越多的藏族年轻人,正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参与到舞台表演中。《文成公主》全剧共有五幕,济南演出策划公司,穿插卓舞、打阿嘎、藏戏、甲谐等十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配以现代舞美技术,将藏族舞蹈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20日晚上,《文成公主》第七季在次角林村上演,可容纳近40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歌曲,金碧辉煌的唐朝大明宫现于眼前,时光回溯到千年前的长安城。带着丰厚聘礼,吐蕃求亲使者禄东赞前来朝见唐太宗的过程依稀再现。
自2013年首演以来,这部大型史诗剧演出已突破1000场,接待观众超过210万人次,累计收入7.7亿元,济南活动公司,带动了大批农牧民实现就业增收。
62岁的次角林村村民索朗次仁已在剧场工作7年,他和自家的125只羊会出现在剧中。“羊每月就能给我挣12500元,6个月演出就是75000元,比种地放牧要划算得多。”他说。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途中在次角林扎营休息,并将身旁的山头命名为宝瓶山。对面的红山上,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
除了这件贵重的陪嫁品外,史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还带来了绫罗绸缎、书卷典籍、粮食、蔬菜种子以及农具制造、冶金等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正如第三幕《藏舞大美》中西藏民歌所唱:“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年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