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实施乡村旅游全员培训。重点县(市)区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基地,高标准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技能、接待礼仪和业务操作技能,5年内完成对所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市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八)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清除城市脏乱差现象,着重清理城市主干道、城市河道、火车站、汽车站、重点景区等游客集散地垃圾死角。开展沿街容貌整治活动,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露天烧烤、乱倒渣土等行为,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对汽车站、火车站以及泉城广场进行综合整治,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市城管局、市城市园林局、市环保局)
加快推进筹建、在建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兴隆都市泛旅游综合体、济西湿地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小清河旅游带、鹊山龙湖、华山历史文化公园、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泉城农业公园、绣源河风景区、朱家峪景区、白云湖景区、神洲生态乐园(野生动物世界)、龙冈梦幻星空、玫瑰湖湿地公园、黄河古镇、澄波湖风景区、海棠湾温泉度假区、温泉国际旅游综合体、大沙河乡村旅游片区等项目建设。推动南部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槐荫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县市区政府、市发改委、市城市园林局、市旅游局)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优势旅游企业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鼓励国内外大型投资商与旅游企业来我市投资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积极支持我市涉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适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在已有2个旅游企业集团的基础上,争取到2017年再增加3-4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
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在西客站片区高标准建设省会城市群游客中心,构建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城市旅游集散体系。依托客运枢纽,推动县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历城、章丘、长清2015年底前至少各建设1处游客集散中心。(市旅游局、有关县市区政府)
(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强化旅游交通建设。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国际旅游航线建设,重点开发境外客源地国际航线,扶持引导发展境外客源地入境旅游包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推进二环东路南延、二环南路东延、二环西路高架南延、二环南路快速路等道路,小清河复航工程以及跨黄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通达度。建设城市快速旅游公交体系,合理规划布设公交旅游车辆停靠站,在景区附近设立客运站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到2017年初步实现城市近郊景区公交化。完善规范城市旅游导向标识系统,在通往A级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上设置景区中外文指示标识。(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市政公用局、市口岸办、市旅游局)
——构建大济南旅游区。全力构建以“一核两圈”为主体的大济南旅游区。“一核”:整合完善天下第一泉景区、芙蓉街与明府城历史街区的旅游、休闲和商务集聚功能,建设具有世界品质的“天下第一泉中央游憩区”。“两圈”:一是打造“济南休闲度假圈”,重点在北部建设黄河(小清河)湿地文化旅游带、乡村休闲与温泉度假区,在东部建设历史与名人文化旅游区,在南部山区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在西部建设灵岩寺、五峰山、圣母山宗教文化旅游度假区;二是打造“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充分发挥省会核心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省会城市群旅游综合效益,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的大济南旅游区。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五)强化督促检查机制。加大对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旅游业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形成全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细化目标任务,强化推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市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定期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加快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业街区要配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施,已建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业街区需补建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施。各县(市)区要在重点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旅游者集中场所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面向市民及游客无偿提供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整充实市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旅游产业促进十大工程”的实施推进工作,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定期听取工作进度汇报,实施督促检查。市旅游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和督导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级也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目标按期保质完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培育各类旅游品牌。策划推出各类县域品牌、活动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演艺品牌和节会品牌,丰富城市旅游品牌内涵,打造二日游、三日游产品。(市旅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培育“智慧旅游”示范企业。推出一批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加大与国内著名在线运营商合作力度,着力培植一批本地化在线旅游运营商。(市旅游局、市城市园林局)
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商品、旅游装备、旅游饭店用品等的研发生产,加快发展工业旅游,鼓励支持利用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业态,推进动漫、茶叶、养生、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特色潜力行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提升特色街区的旅游吸引力,推进文化演艺旅游化,培育消费新热点,延长旅游产业链。(三)各县(市)区要在重点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旅游者集中场所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面向市民及游客无偿提供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四)各县(市)区要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的供水、供电、金融、网络、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五)各县(市)区要加强旅游公益宣传,在城市中心、游客集散地设置一定数量的户外旅游信息广告牌,纳入相关建设规划,并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有户外公益广告资源的,每年应保证一定比例用于城市旅游公益宣传。有报刊、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要开设旅游公益宣传专栏。(六)各县(市)区要加快培育各类旅游品牌,策划推出各类县域品牌,活动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演艺品牌和节会品牌,丰富城市旅游品牌内涵,打造二日游、三日游产品。(七)各县(市)区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完善乡村旅游用地、财政、金融、营销、人才等政策,林业、水利、交通、农业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要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倾斜。按照相关规定,切实落实好农业园区附属设施用地相关政策,完善园区生产、生活设施。(八)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厕改厨工程”,引导经营业户配备抽水马桶、淋浴、冰箱、卫生消毒等基本设施,2016年所有经营业户“改厕改厨”全部完成。重点乡镇、村和集中区域,要全面加强乡村旅游综合环境整治,重点搞好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加快推进集中供气,畅通与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九)各县(市)区实施乡村旅游全员培训,因地制宜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免费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技能、接待礼仪和业务操作技能,5年内完成对所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十)各县(市)区要依据全市“智慧旅游”城市规划,积极配合建设市“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作为全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各县(市)区要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完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改善城市旅游交通环境。加强对辖区内旅游市场的监管和综合整治,建立旅游执法与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完善旅游安全与应急体系。(十二)各县(市)区要把中央和省市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其他与旅游业相关的专项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旅游项目倾斜。(十三)各县(市)区要按《旅游法》要求,强化完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充实人员队伍力量。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应明确分管旅游工作的政府领导。(十四)各县(市)区依法组织执法队伍,开展旅游市场监督检查。加大旅游安全投入,建立紧急情况处理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旅游应急预案,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十五)县(市)区要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并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加大投入。
(二)各县(市)区要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
突出打造旅游节事品牌。组织举办泉水节、新年祈福会、国际泉水冬泳节等城市旅游节庆活动,提高境内外游客和本地市民参与度。把节庆活动和旅游招商、会展、市场营销结合起来,提高节庆活动的经济文化效益。(市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