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线城市的时候是好几年前,北京、上海都待过,直到后面进入演出行业以后才骤然发现一线城市和我们三线城市的差别不仅仅是GDP这么简单,这种差异是无法用地域来区分的。
两年前我去上海出差看了一场悬疑话剧,一个每年都要在上海演几十场的剧,然而当天上座率接近满场,更有黄牛在外抬价售票。后来我去北京在保利剧院看戏,门口那个人流攒动。可是当我我也在贵阳听昆曲,落座率实在令人伤心,不禁感叹,一线城市的文化底蕴或许早已超出我们十年不止。
而如今文化血脉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牵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会让人关心自身的文化基因。
不得不说从整体规模上说,中国戏剧是在上海完成了从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型、从厅堂艺术到舞台戏剧的转型。上海的戏剧艺术一直影响、引领着中国戏剧的发展。“海派戏剧”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自觉融入时代、迎合受众市场的商业性。今天,重新认识海派戏剧,就是要发扬海派戏剧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市场精神。
201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400年前,东西方各有一颗明星陨落,戏剧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继逝世。作为纪念,伟大的东方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得以在国内外集中上演,无形当中为广大青年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摩机会。
前段时间,上海昆剧团在广州连续上演了完整的《临川四梦》。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在他的学生时代、青年时期能密集地在四个晚上一口气领略到这位戏曲大师的四部巨作?这种特殊的营养足以作为其人文背景、艺术素养而享用终生。
通常戏曲来看演出的除了专业观众占据一定比例外,就还剩下些年长的“戏曲好友”。或许有一天《临川四梦》能在我们三线城市达到演出盛况,不知要用上多少你那才能让文化底蕴翻身,让观众格局、演出认知完全转变了。
演出是几百甚至上千年后的传统,是古代文明与现代人另类的文化展示。更是人们打开视野后,经过人类共有的文化洗礼后,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带着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重新发现和选择的传统。
希望有一天无论任何表演形式都能如一个生命从诞生、成长到成熟,让不同的青春年轮附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构成不同时期的艺术影像。